抢诸葛亮,是因为你太缺爹了
——一场地方焦虑下的“文化认祖”闹剧
胡秋林
前两天遇着一个客户,中国人在海外惯常的热络方式就是了解对方的祖籍,当对方知道我是襄阳人后,很兴奋的跟我说他是南阳人,两地相隔不到两百公里,文化和地理位置的间隔趋近于零,生活习俗的相似度甚至高于湖北省会武汉,几乎是正统意义上的老乡了。
但接下来南阳客户的进一步热络就饶有趣味了。
他认真地问我:“咱们两地一直在争诸葛亮的躬耕地,你认为谁才是正源呢?”
是啊,诸葛亮到底在南阳躬耕,还是襄阳躬耕?
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两地官民,以至于各邀历史专家开麦为自己的城市拉票,你请博士,他请院士,你组织高峰论坛,他一掷千金办文化节,在争血脉正根这方面,双方斗得不亦乐乎。
目前的结果是老样子,输赢各半。但其仍然成为两地主要 “民间文化交流”的痛点。以至于在襄阳本地的抖音评论区里,“我一井盖呼死你个河南头”和“南阳挣钱襄阳花”等又暴力又穷酸的言论不绝于耳。
潜意识里,南阳人耻笑襄阳人的“被湖北边缘化”以及对中原文化的“数典忘祖”,和襄阳人瞧不起南阳人的“井盖化”之间裂痕严重,导致了这场争斗长久不息。
当然也不排除官方为了拉动经济给襄阳的大小V们制定了文化KPI,认祖情结加入了利益驱动的引擎让双方官民都倍感被对方侮辱,每隔一段时间,这种无聊的文化齿轮就会定时转动起来。
当地方弱者在历史尘埃里寻找精神赘生物而不得的时候,发狂就成为然。
几十年来,这个问题比“胡辣汤里到底该不该加大头菜”还容易引发地域骂战。
一边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在我南阳,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儿?”
另一边喊:“那你看看隆中在哪?《隆中对》在哪说的?还不是在我襄阳!”
两地为了这件事,修庙立碑、办节造像,生怕对方多挖一锄头,就要多抢走半部《三国演义》。
但冷静想想:
——诸葛亮究竟在哪躬耕,真有那么重要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真能给谁带来“智慧+荣耀+血统”的三连buff吗?
不妨一针扎下去,让我们看看这出“文化争爹剧”的背后,到底是谁在自我感动。
一、他要真是你祖宗,你敢认吗?
历史唱本里的诸葛亮确实是个牛人,机智聪明,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风骨满分。
但你若把他当成“本地神明”,那最好也认清楚这位“圣人”的副业:
——蜀汉财政总监
——兵役调度专家
——反间计执行总负责人
当他在成都殚精竭虑时,百姓连夜跑路;当他数次北伐时,老百姓抱着小孩藏进山洞;
他几次亲征,每次都带走大批青壮,还顺手把民田变军田,征粮征到老头子光膀子上山逃命。
你真想拜他为祖宗,先看看你祖上会不会是修栈道挖壕沟的那一个。
别只说“智慧之父”,你在他手里,很可能就是“军需单位第五千一百号骡马”。
你给他当后代,他丢不起那人。
二、他是体制中人的爹,不是你这种人的爹
在历史唱本里,诸葛亮是封建体制下的苦逼中层干部:不贪,不腐,不躺,天天写表写折写战略——
堪称古代“PPT达人 + 含泪背锅侠”。
但他再苦,那是“殿中披甲苦”,是“晚上睡不着写出师表苦”。
他不是没饭吃,是没政绩交,是“皇帝等我开常委会我压力大”那种苦。
这种人,你觉得自己够垃圾的话可以拿来跪舔,但拿他以先祖自居就过于意淫了。
毕竟阿Q的先人是不是姓赵无证可考。
他不是你这种在早餐犹豫要不加一个蛋的社畜的亲爹,也不会因为你看了一场三国实景秀就突然跟你有了血缘关系,以后会不再收你门票。
他是你老板的老板的精神祖师爷——你在他那儿,不要说吏部备案,是连脚夫编制都排不上的炮灰。
三、他在哪躬耕,跟你是否有智慧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襄阳南阳两地争得你死我活,为的是什么?
“证明诸葛亮从我们这儿走出来的,我们是智慧之源、英才故里、文明泉眼。”
可再牛的出发地,也装不下今天的无能。
你能把卧龙岗种成中部硅谷,把中国的食品安全不再局限于胖东来超市,那叫本事;
你能把隆中的所在地襄阳,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不要让研究生送外卖,那叫本事。
但你在那征地拆迁高墙一围盖了个售票处,修了个八百米高的铜像,开了家“亮哥串串火锅”,你顶多叫‘文化自助餐’,取其形,弃其魂,撸一串就是认祖归宗。
更可笑的是,一旦被对方抢了名分,本地网友立刻破防:“你们配吗?”
是啊,谁配?
都不配。
别说你遗传了他的智慧,你的屏幕前一天能刷十小时短视频,却连《隆中对》说了啥都蒙圈,是诸葛亮把襄阳南阳两座城的智慧提前预支完了还是咋地?
弄的你们这些后代如此的欠费?
而且充值智慧和抢个爹来认之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啊!
四、抢诸葛亮,是因为你太缺爹了
为什么总要争“谁的”?
谁生怕这个智圣没在自家门口耕过地?
因为我们从骨子里,太怕“无所归属”。
这是一种文化级别的“缺爹症”:
• 家谱找不到三代,就去认民族英雄;
• 地方没有产业支柱,就炒先贤IP;
• 现实没有希望,就挖死人头骨,打精神鸡血。
——我们穷,不代表祖上没阔过啊。
大家都太需要一个“智者之父”,来给自己压压惊、洗洗白、标标识。
于是各地抢诸葛亮,抢孟子,抢屈原,抢皇帝、抢太子,甚至抢吃人的张献忠,抢没了根的魏忠贤……只要够老都抢。
但你反观世界,就会发现“争爹”这项运动,还真是中国特色,是唯一能符合大国遥遥领先的口号的全民运动。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马克思,明明是现代红教的创始人,在他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却没人拿他当神明供着。整个小镇除了中国送的一尊雕像,故居纪念馆也是寒酸逼人,门口还摆着几个劣质瓷杯,连“圣遗物周边”都做不好。镇政府想靠他给中国游客卖点纪念品赚点钱,结果被本地人怒斥:你丫穷疯了?啥烂钱都恰?
不只马克思的故乡,你再看其他出过“大爹”的地方——都安静得让中国人崩溃。
爱因斯坦是德国人,相对论的祖宗,但德国从来没搞过什么“爱因斯坦出发地申遗”,也没弄个“相对论小镇”,收门票、演情景剧、开个面馆叫“质能等换”;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爹,哪位不是撑起西方文明的顶梁柱?但你在希腊街头听过谁吵“亚里士多德在我们村冥想过”?没有。他们最多建个博物馆,挂张肖像,剩下的,全靠自己读书、搞科研、修宪法;
还有英国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亲爹,学校课本必读,但你也没听英国人抢“生物智慧第一乡”。更没人因为住在达尔文祖居附近就自称“DNA贵族后代”。
他们最多纪念思想,而不靠死人的荣光活命;而咱们这边呢,恨不得把古人户口本复印三份贴楼门口,顺便配个二维码收门票。
可你要问这些赝品子孙,你老祖诸葛亮到底干了点啥?
对不起,《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以外全是超纲,更别提《三国志》了。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啥在中国随便一个古人就这么抢手?为什么哪怕是一千八百年前插过秧的诸葛亮,也能掀起本地“文化股市”的暴涨?
后来慢慢明白,他们抢的不仅仅是文化归属和祖先的牌位,更是长期的身份焦虑投射。
活得像个没爹的孩子,难道不是你本草根?
五、抢不到智慧,就抢舞台
为什么襄阳南阳抢得这么猛?
不仅是认爹的问题,也是要争一次“文化话语权”的表现。
因为在资源配置早已被东南沿海碾压的今天,
中部城市的文化话语权越来越依赖“曾经谁在我这住过”。
你没有BAT,也没有双一流大学,更没有世界级地标,怎么办?
那就找历史名人!
于是形成中国独有的“文化地理打法”:
• 西安靠秦始皇;
• 洛阳靠武则天;
• 成都靠李白;
• 襄阳南阳靠诸葛亮。
还好阳谷县出了个武二郎,要不西门得上位了。
诸葛亮成为地方政府的“灵性存款”,挂得越久越值钱。
你要是把他“转账”给了邻市,那财政都觉得少了1%的增幅。
这时候,他在哪儿躬耕,已经不是历史问题,而是预算问题。
六、结语:诸葛亮种过地,你们却种出了幻觉
这是一种文化级的“缺爹症”:
——找不到三代家谱,就去拜民族英雄;
——地方没有支柱产业,就炒古人IP;
——现实没希望,就从死人身上打鸡血。
这不是文化自信,是文化透支。
你抢的不是诸葛亮,是你镜子里那个不够硬气的自己,是“能给我点脸面”的那种祖宗。
说到底:
你们抢来抢去的,不过是一场集体催眠:
“他是我们的人,我们也聪明!”
“他从这儿出发,我们也配走远!”
“他曾经耕过田,我们也值得骄傲!”
可你不聪明、不远行、不肯读书、也不愿担责。
那他在哪耕地,又真能改变你什么?
诸葛亮的耕,是修身、是避世、是等候;
而你们的抢,是炫耀、是焦虑、是蹭光。
所以,与其去争“他在哪耕过地”,
不如问问你自己:
你,最近读完了一篇《出师表》了吗?
你,为谁鞠过一次“躬”?
你,又对得起谁的“诸葛之名”?
你,这个月可以不啃老了吗?
所以,我最后谦卑地回答这位南阳老乡,
我确实对文化GDP这种事没有兴趣
诸葛亮是你们的。
你不要还不行,
我使劲送给你。
胡秋林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