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曼努凯”号集装箱货轮,于2025年10月14日中国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生效当天,在宁波港完成了卸货作业,并被收取了高达446万元人民币(约合62.7万美元)的费用。这被认为是中方反制措施生效后的首个实例。
收费依据:收费是基于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对符合“美国元素”(如悬挂美国旗、由美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等)的船舶征收费用,初始标准为每净吨400元人民币。根据“曼努凯”号11,149的净吨位计算,费用约为446万元。
事件背景:这项措施是中方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此前依据“301调查”,宣布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籍或中国建造船舶加征每净吨50美元港务费的对等反制。中方指出美方行为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违反世贸组织规则。
各方反应与后续影响
“曼努凯”号事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球航运界引发了连锁反应。
航运公司的规避策略:为规避高额费用,一些大型航运公司迅速采取行动。例如,航运巨头丹麦马士基和德国赫伯罗特已调整部分挂美国旗船舶的航线,取消原定在中国港口(如宁波)的停靠,转而停靠韩国釜山等港口进行中转。
企业架构的紧急调整:部分航运公司试图通过调整董事会构成来降低被认定为“涉美船舶”的风险。有报道称,美国上市油轮船东Okeanis Eco Tankers和香港上市的太平洋航运公司,均有董事在费用生效前夕辞职,业内普遍认为这与规避港口费有关。
影响的广泛性:分析认为,由于全球航运公司股权结构复杂,许多非美国公司也可能有美资背景,因此中方反制措施的实际影响范围可能比美方措施更广。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曾明确表示希望双方能加强贸易商谈,并以此展现了中方捍卫自身利益的坚定立场和开放态度。
但是事情朝着不利于双方的局面发展:
“曼努凯”号被征收特别港务费,标志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延伸至航运这一关键领域。中方通过精准、对等的反制措施,将压力直接传导给美国航运业及相关利益方,贸易战之下,企业才是最受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