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全职儿女”的出现,狠狠刺痛了谁?

| 人围观 |

呆呆小木偶2025-10-19 17:37:0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职儿女”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它指的是那些毕业后不直接进入传统职场,而是选择回家,通过承担部分家务和提供情绪价值,从父母那里获得一定经济支持的年轻人。
这个现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多种情绪的复杂交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对年轻人而言:这究竟是“新型啃老”还是“无奈下的理性选择”?​​
​支持者认为:​​ 在就业市场极度内卷、“毕业即失业”的背景下,回家暂作休整是一种策略。与其盲目投入一份高压、低薪、无意义的工作,不如用这段时间考公、考研、学习技能,同时陪伴父母。这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生存智慧。
​反对者则批评:​​ 这就是给“啃老”换了个好听的名字。长期脱离社会,会导致职业技能退化、社交圈萎缩,最终丧失独立生存能力。将家庭关系异化为“雇主与雇员”的契约关系,也可能损害亲情。
​2. 对父母而言:这是“支持”还是“共谋”?​​
一部分父母出于对子女现实困境的理解和心疼,选择了经济支持。他们可能觉得,与其让孩子在外“受罪”,不如在家“安稳”。
但另一部分父母则可能充满焦虑和无奈,他们既希望孩子有出息,又害怕给孩子太大压力,在这种矛盾中,成为了“全职儿女”现象的共谋者。
​3. 对社会而言:这记警钟为谁而鸣?​​
“全职儿女”绝非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其背后是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
​经济下行压力与就业市场的萎缩:​​ 当社会无法提供足够多、有质量的岗位时,一部分人的“退出”几乎是必然结果。
​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 高昂的教育投入未必能兑换成预期的职业回报,巨大的落差感让年轻人选择“缓一缓”。
​代际财富差异的显现:​​ 能够支持“全职儿女”的家庭,通常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无形中加剧了另一种不平等——来自无力提供支持家庭的年轻人,连“全职儿女”这条退路都没有。

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这种生活方式?它是个体在困境中的灵活应变,还是整个社会活力下降的危险信号?
​这是年轻人对“无效内卷”的消极抵抗吗?​​
​​“全职儿女”的经历,是会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空白期”还是“增值期”?​​
​这种现象的普遍化,是否预示着传统的“成家立业”人生路径正在瓦解?​​
​它最终刺痛的,是我们关于“工作意义”、“家庭责任”和“个人成功”的传统定义。​​
这种现象无法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但它无疑迫使我们去思考:当传统的上升路径收窄,社会该如何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元、更容错的人生选项?而个人又该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可行的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