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读书与混饭

| 人围观 |

我本英雄2025-09-06 17:37:16

文科无用论又开始盛行了。记得我考大学那阵儿,社会舆论就是这样的。这样的舆论,一直延续了好些年,工科最受欢迎,考文科的都是在学校学习不好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当然,那时候人们主要是觉得学文科危险,还是政治运动留下的后遗症。现在的文科无用论,则是基于现实中大学的文科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就业比较难而发的。

我考大学那时候,还是包分配的,只要考上而且毕业了,就是国家干部的身份,所以,读书做官还是挺现实的,不管毕业做什么,都是干部身份。但是,现在的大学,读书的目的,似乎就剩下了一个,能有个混饭吃的地方就行,前一阵儿煤气公司来换表,操办者是一个石油大学新毕业的学生,他抱怨说,我现在还是工人编制,就这个,还是因为本人就是石油子弟,否则,连工人都没的做。当然,比起那些竞相争取一个下井挖煤资格,以及毕业就加入外卖小哥大军的大学生来说,他已经很幸福了。

下井挖煤和送外卖,大学生跟没上过学的人比,似乎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为了保证大学还有人读,有关部门似乎得为这些岗位设置一个门槛,非得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才有资格做,庶几才能保住大学不垮掉。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中国,读书一向就是为了谋个饭碗。真正安了心修齐治平,或者仰望星空的人,跟白乌鸦一样的稀少。明清两代科举得中很难,成千上万的读书人,能得一个秀才已经不错了,有奢望进士及第的,原本就不多,大家图的,无非是一个饭碗,做了秀才,开馆收徒,或者到人家家塾做西席,就有本钱了,即便是经商,也会被人高看一眼。秀才之下,还有更多的只能进考场混一场两场之辈,他们虽然一介青衿都不可得,但只要进过考场,就可以戴方帽子,自称读书人,再下场混饭,也容易一些。

几百年过去,日子好像还是这样,没啥本质的变化。只能说,现在的大学,档次还是很低,低到跟当年的官学差不多,人们读书,还是为了能够找个饭辙。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都不过说说而已。大学办了很多,绝大多数,都是样子货,无论理工农医还是文科,也就是挂个名,毕业生真正像个人才的,委实没有几个。经济好的时候,还显不大出来,经济一不好,就露馅了。

听说,现在已经在批文科无用论了,有啥可批的呢,学文科,工作就是找不到吗?还不让人糗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