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以为人家生活得水深火热?那是你,好吧!

| 人围观 |

lloo2025-07-26 17:38:55

当明军于1368年攻破元朝大都之际,无数汉人儒生与市井百姓弹冠相庆,仿佛迎来了翘首以盼的新朝气象。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明朝以沉重严密的户籍枷锁与无孔不入的思想禁锢,日益压缩社会肌体,许多人尤其跨朝代者,方在追忆比较中恍然惊觉:

曾被斥责为“胡元乱政”的旧时代,竟然蕴藏着后世难以企及的生存缝隙与呼吸空间。


一.权力根基的分野:

从松散架构到精密牢笼元朝统治的核心逻辑在于维护“蒙古至上”的等级体系,汉人及南人的地位被系统性压低,这是饱受后人诟病的恶性机理。

但是,这一格局造成了元廷对基层治理的过分“懈怠”——蒙古贵族醉心于一贯憧憬的军事扩张与草原传统的利益分肥,对汉地纷繁芜杂的日常管理,既无强烈意愿,亦无足够能力。

地方行政事务则高度依赖汉人吏员与乡绅自治,中央“抓大放小”,对县级以下事务极少置喙。忽必烈态度极具代表性:“汉人难治,但收其赋税可矣。”简单化的彻底功利主义,使元朝从未试图构建深入骨髓的社会控制网络。

明朝有意识地走向另一个极端。朱元璋深植于内心的底层创伤,转化为对掌控权力的病态偏执。他亲手打造“里甲制”,将民众世代与土地捆绑,“路引制”则如锁链般钳制人口流动。洪武五年诏令明确规定:“无物引老者,虽引年满,其邻人勿容”,将邻里互相监视细致入微地进行制度化、常态化。

锦衣卫与东厂的特务触角无所不在,更使皇权化作密密匝匝的天罗地网。这种由阡陌间直达金銮殿的极权控制,在元朝统治框架下简直难以想象。

二.经济生态的对照:

流动的海潮与凝固的冻土元朝依托横跨欧亚的帝国架构,推动海陆丝路贸易的高速发展与空前繁荣。色目商人凭借特权纵横南北,泉州、广州等港口“蕃舶云集,宝货山积”,一时气象万千。元廷对商业活动管理粗疏,采用定额税制,一征了之,使得商税体系远较唐宋简单。商人缴税之后,往往拥有广阔的经营空间。

元世祖至元年间诏谕“商贾懋迁,勿阻勿扰”,清晰传达了对商业开放务实的态度。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城市,弥漫着财富涌动与市井喧腾的眩目气息。

明朝初期虽短暂实施了“藏富于民”的开明政策,但迅速被重农抑商的传统思路替代。朱元璋颁布“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彻底扼杀了宋元以来流淌不辍的海洋基因。盐铁茶专卖制度将民间资本挤入边缘角落。商人纵有万贯家财,在等级森严的业态分布中仍属贱事,官吏勒索如影随形。

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叹息的“动触禁网”,正是明朝商人于法律窒息与社会鄙夷纠缠中苦苦挣扎的生动写照。当明朝商贩还在官牒路引间颤栗彷徨时,元朝商人或许隔空嗤笑:“以为我们商路断绝,生计无着?水深火热的是你们吧!”


三、精神世界的光谱:

多元杂陈与万马齐喑元朝文化领域的宽松源于统治者对儒家意识形态的淡漠无感。蒙古贵族无意于推行思想整肃的政策,为市井文化留下蓬勃浓郁的发展空间。元曲在勾栏瓦肆中野蛮生长,如《窦娥冤》对官府犀利讥讽,《西厢记》对情欲直白讴歌,这搁明代,毫无疑问属于大逆不道,必予严惩。

宗教政策更显示了包容态度,伊斯兰礼拜寺、基督教十字寺、佛寺道观在大都和谐并立,各显灵异。耶律楚材以契丹人身份执掌中书,刘秉忠以汉人身份与闻机要,无不折射了族群壁垒的可贯通性与可渗透性。

明朝则将程朱理学奉为不容置疑的圭臬。八股取士织就思想牢笼,洪武一朝制定的《大明律》透出阴森森的寒芒:“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言论空间急速萎缩。

文字狱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士人因一字一句动辄获罪,甚至招致灭顶之灾。朱元璋删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章句,悍然将亚圣牌位踢出孔庙。他钳制思想的酷烈粗暴,与元朝形成霄壤之别。


四.法律日常的呼吸:

缝隙中的伸展与铁幕下的窒息元朝法律体系呈现混合杂糅的面貌。蒙古札撒、回回法与汉地旧制并行,司法实践常因族群身份而大异其趣。这种情态貌似混乱,实际弱化了法律的普适性与强制力,民间纠纷往往依赖乡规民约或宗族调解。

只要言行不威胁蒙古核心统治,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拥有较大的自决权。诸多元人笔记显示,乡里秩序通常由“父老”维持,官府鲜有介入。

明朝则以《大明律》为蓝本,铺设了一张笼罩千家万户的巨型铁网。朱元璋强令“户户习读”他制定的律典,使国家意志直接穿透家庭围墙。里甲制度与老人威望,又将连坐监控推向极致,导致民众言行处于全天候无死角的监视之下。

——王阳明直言“十家牌法”使人“目相窥伺,口相举发,莫敢自便”,道破了明朝基层社会营造了怎样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的秘辛!明朝百姓在牌甲连坐中噤若寒蝉,元朝乡民可能遥相揶揄:“抱怨官府不爱管?宽松而已!活在水深火热里的,是你们明人好吧!”

历史呈现出冷峻的悖论:元朝皇帝的“疏离”与明朝君主的“勤政”,竟在民间自由度浓淡迥异的土壤里,结出味道截然相反的果实。元廷因统治结构先天性松散,无力亦无意打造暴秦式的精密控制矩阵。


五.元明对比:宽的活力与严的黯淡

元朝统治维系于军事威慑与赋税汲取,而对基层社会的文化整合与思想驯化,多少显得漠不关心、漫不经心。这种结构性的“放任”,使得民众在缴纳赋役重负之外,意外地葆有了民间自治式的弹性空间。

反观明朝,开国君主以钢铁般意志与雷霆样手段,锻造出一个绝对服从的静态模型。每一生命个体从身体到灵魂,都被牢牢钉死在预设的网格或轨道。这套极权机器虽然成就了表面稳定,却以牺牲社会活力与个体尊严,作为沉重代价。

《南村辍耕录》描绘的元末市井百态,生动鲜活,汪洋恣肆,而明代文人笔端,却隐现着对前朝自由的幽微追慕。制度设计的基因深刻凝练了社会气质:元朝如疏阔牧场,羁縻肉身而放荡灵魂;明朝似精钢牢笼,秩序井然却万马齐喑。

以常情度之,在赋税皆严苛、压榨同狠厉的时代,能在市井烟火中自由吐纳,在勾栏笙歌中纵情大笑,在丝路驼铃中着意聚财——元朝街巷中那些平凡身影下的蹒跚步履,确比明朝黄册上的压抑墨名,轻盈得多,曼妙得多。

当明朝的里甲铁链将民众灵魂锁死于牢笼囹圄,被指为“宽纵失序”的元朝治理,竟然成就了自由呼吸的意外旷野。历史中令人厌恶与憎恨的“水深火热”,从不以王朝名号划分论定,而仅仅取决于:当冰冷的制度碾过鲜活生命时,留下了何种程度的刻痕深浅。

作为明朝人,还认为相距不远却未曾谋面的元朝人生活得苦不堪言,对他深表同情?仔细审视自身的窘境及枷锁,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恐怕是端坐牢笼而浑然不察,鞍前马后、左邻右舍,包括你全家成员在内的芸芸众生。 

参考文献: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影印本,2011年。
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标点本,2008年。
3.[明]朱元璋:《明太祖御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校勘本,2013年。
4.[明]张瀚:《松窗梦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2012年。
5.[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笺注本,2015年。


防水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