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医保变“智商税”?——从“三黄片刷医保贵8元”事件看中国医保制度的病灶

| 人围观 |

狂舞的大屌2025-07-15 17:38:51

近日,一则“刷医保比现金贵8元”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在重庆铜梁区,一位市民购买一盒“三黄片”,若使用现金支付仅需18元,而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则高达26元。面对消费者质疑,药店回应称:“医保付款价格本来就高,不划算你可以走现金”。

这不是个例。在武汉、广州等地,也陆续曝出多起类似现象:同一种药,现金便宜,刷医保贵出30%甚至50%。这种现象被网友戏称为“医保阴阳价”。

一、医保为何反而更贵?
按照常理,医保应当为群众“减负”,结果却成了“加价器”。这背后是医保制度与市场机制错位的典型缩影。

医保结算周期慢、手续繁琐
药店与医保部门之间的资金结算存在周期差异,加上2%–3%的手续费,使得部分药店干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刷医保的患者。

现金交易回款快、利润更稳
药店当然更愿意患者用现金,能当场结算,不压资金。因此便通过“刷医保价高”的手段,变相引导患者放弃医保。

监管失位与信息不透明
目前医保对药品价格管控松散,患者很难查到医保价是否合理,也缺乏对药店报价体系的追责机制。

二、医保成了“智商税”?
“你用医保,结果比别人花得还多”,这是对医保制度最大的讽刺。

医保制度本质是国家帮助人民分担医疗成本的安全网,但如果执行中漏洞百出、监管失控,医保就从“福利”变成了“陷阱”。

更严重的是,这种定点药店抬价行为,或可能涉嫌骗保:

部分药店虚报价格、套取医保资金;

患者以为省钱,实则间接让医保基金流失;

医保个人账户缩水,老百姓多年缴费换来的“保障”,变成了糊涂账。

三、制度的病灶在于:既想市场化,又想控制成本
中国医保制度当前处于一种尴尬的“双轨”状态:

国家层面推行“集采控费”,但基层药店仍以盈利为核心;

医保政策追求“广覆盖、低费用”,但落地时缺乏对“实际支付端”的约束机制;

群众对医保寄予厚望,但制度执行中却漏洞百出、暗箱操作不断。

这正是中国很多政策的通病:设计得很美,执行起来变形;目标定得很高,监管却跟不上。

四、医保改革不能只靠“喊口号”
国家医保局在2025年初发布通知,尝试推广“即时结算”模式,目标是缓解药店垫资压力。这固然是一种技术上的优化,但如果监管不严、违规成本过低,药店仍会变着法子钻空子。

要想真正让医保惠及大众,必须做到:

强制公示医保价与现金价
所有定点药店必须明示“双价差”,杜绝暗箱操作。

严查阴阳价、追责违规药店
对于恶意设置阴阳价、诱导患者放弃医保的行为,处以高额罚款并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公开医保药品采购成本与加价机制
让公众知道药品出厂价与终端售价差多少,堵住利润黑洞。

允许个人选择定点外消费并报销
放宽定点限制,建立“个人主导权”机制,给患者选择空间,也让药店“卷服务、卷价格”,而不是“卷骗保”。

五、结语:别让医保变“空中楼阁”
三黄片一盒贵8元,看似是小事,但背后藏着的是医疗资源配置的扭曲、医保资金使用的黑洞、以及底层百姓对制度信任的瓦解。

医保是一项伟大的制度设计,不该沦为某些药店薅羊毛的工具;它的本意是减轻国民医疗负担,而不是成为“刷卡贵过现金”的笑话。

别让“医保卡”成为“智商税卡”。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卡片,更是一份能守住底线的保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