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盛名难副:说说黄埔军校

| 人围观 |

我本英雄2025-07-10 17:44:50

如何评价黄埔军校和黄埔生?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应该最有发言权,但蒋介石对他的黄埔弟子评价并不高:“忠勇有余,智能不足”,说直白一点就是一群有勇无谋的武夫。如果不是对黄埔弟子特别的失望,作为校长的蒋介石是不会这样评价自己引为最大资本的学生的。

其他人对黄埔生的评价也很低,新桂系首领,国军一级上将,国民党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对黄埔的评价:

校内井然有序,到处贴满了革命标语,革命的空气,十分浓厚。唯就技术观点说,军事教育的水准却不甚理想。因为学生入学程度既不齐(有许多系老同志保送,未经考试而入学的),而受训时期也太短。第一、二、三各期连入伍期在内,为时只有六个月;加以政治和党务课程又占据时间很多,所以军事教育在这短时期中,实学不出什么来。

而国军二级上将,北伐军铁军军长张发奎对黄埔的评价则更刻薄:

在那时 , 黄埔毕业生犹如雏鸡 。 他们同保定毕业生简直不能比。保定军校要训练八年才能毕业 , 而黄埔军校受训不到一年 。 后者在基本军事根底与阅历方面都远远不如前者 。黄埔生只是学了些比较新型的武器装备。 从科学技术观点来看 , 他们学了很多现代化的知识 。事实上,很难评价黄埔的科学化训练,因为受训时间太短 。

不过,黄埔的师资是很不错的,大量的苏联教官,他们教学训练严格,甚至东征战场上还身先士卒,亲自上阵给学生示范,这对学生的成长大裨益。而其他师资有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何应钦等,还有大量保定毕业生,如邓演达、张治中、陈诚等。关键还是学生资质良莠不齐,学习时间太短。新兵训练时间为3个月,黄埔前四期也就是比新兵训练的时间多一点。不过当时开办这所军校的目的也就是培养营连排下级军官,应该说这个目的倒是达到了。


东征和北伐时的黄埔学生战绩不错,一是有苏联顾问和保定教官们指挥,二是黄埔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政治教育,学生们在精神和士气上高于军阀部队,打仗更不怕死,也就是蒋介石说的“忠勇有余”。

蒋介石也知道黄埔弟子们的短板,于是选派了一些优秀的黄埔生送到国外深造,邱清泉去了德国,廖耀湘去了法国,郭汝瑰去了日本,他们回国后都得到了重用。国内其他的又都回炉到陆大学习深造,有点红军延安抗大的意思。但即便如此,黄埔早期的学员素质是定性了。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对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军事上的失败进行了深刻的检讨,除了蒋介石评价的“忠勇有余,智能不足”外,台湾曾经的参谋总长郝柏村认为:

以黄埔一期为主的战场指挥官在战略和战术素养上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大军指挥能力方面。他们在十年内从排长升到师长,晋升过快,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应对复杂的战争局面。比如在运动战方面,国军完全不是共军的对手,如果没有飞机大炮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国军败得更快。


中共方面,徐向前在黄埔一期学员中是国共两军最早的方面军总指挥。一般都认为徐帅黄埔一期,军事能力强,而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没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打仗主要靠徐帅。其实不然,陈昌浩在苏联受过非常系统的军事训练,至少要比黄埔的军事训练强。陈昌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不仅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还常去莫斯科附近的军事院校参观和到兵营打靶,接受野战训练。有教官称他们所受军事训练堪与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媲美。此外,他还曾在苏联军事院校实习,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校进修半年。也就是陈昌浩的军事素质和学养不仅不低于黄埔一期的徐向前,甚至高于徐帅。

而黄埔四期的林彪在东北的战绩,应该很多是苏联顾问的功劳,还有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参谋长刘亚楼的协调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