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人和人的差距大于人与动物!

| 人围观 |

我本英雄2025-07-05 17:37:00

孟子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现在看来,孟老夫子当年生活的环境太窄,就是在中原那几个国家转转,而这些国家,不仅语言相同,而且风习也差不多。所以,有很大的可能,人们对于好吃的食物,好听的音乐,好看的美人,大抵评价差不多。如果他的足迹再远一点,不用太远,去了楚国和秦国,可能情况就会有点不一样了。

着名报人汪康年,有一次在北京跟朋友聚会,在清末,北京的但凡有点名气的人,都来自四面八方。当天夜里,七八个人,每人从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名妓班)叫了一个妓女陪酒。在席间,汪康年提议,我们在纸上写下我们各自对这七八个美女的评价,列出等级,看看我们的眼力如何。大家哄然响应,于是,不一会儿,各自的打分出来了。汪康年一看,居然大相径庭,有的美女在某个人哪里被评为第一,但在另一个人哪里,却排在最末。所以,他说看来孟子所谓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话,是不对的。

其实,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人们对于美丑的观感,肯定是大为不同的。在西方殖民者刚刚进入非洲的那些年里,有学者问当地的女人,你们认为白人美吗?大家几乎一致回答,丑死了。但是,随着殖民化的深入,慢慢的,即便是非洲黑人,也开始以白为美了。

同样,对于中国男人脑后的辫子,女人的小脚,在西方人眼里,都是很难看的现象,但是,在中国的男人女人看来,却是美的。辛亥革命之后,有乡下男人进城被剪了辫子,他的婆娘觉得简直丑死了,恨不得要自杀。至于女人的三寸金莲,几百年以来,都被士大夫认为是美的象征,为此,不知写了多少赞美的诗句。某些地区,比如山西大同,每年还举行赛脚大会,即中国式的选美比赛。

这样的美丑观的改变,要等到西风西俗东渐到一定程度,才能渐渐出现。

人与人的差距,在很多方面,其实是大于人和动物的。不仅是对美丑的看法,对美食的品尝,对音乐的欣赏,甚至价值观也是如此,一些人认为对的,一些人肯定认为是错的。只有一个东西,可以令其慢慢的趋同,那就是人道。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人道有了近似的看法,在意了人的价值,那么,其他的差异,就会无所谓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