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70多万家药店,数量接近奶茶店两倍,让卤鹅哥“幕后推手”都忍不住吐槽!

| 人围观 |

大头亮剑2025-05-27 17:37:10

“药罐生意”在银发经济催化下,将迎来新爆发。




随着卤鹅哥的“幕后推手”、荣昌高书记斥责“遍地是药房”,药店的生意经被网友们扒开。

高书记在开大会时说,在马路一条边上健身房只有一家,药店却到处都是。这不是让全民吃药吗?要把药房关起来。他的言外之意是鼓励大家多锻炼身体,减少疾病。

确实如此,现在城市的街区里,50米利益大药坊,甚至方圆2km内药房至少就有十家,比奶茶店还疯狂。很多健身房反而没生意面临倒闭。同时,药房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老百姓生病去药房买药,销售会推荐各种药,没个百十块下不来。

经过查数据发现,全国的药房数量大概是健身房的六倍。

这可不仅仅是人民变懒了的问题。而是药房背后存在着资本游戏、政策缝隙,以及全民观念的偏差。

银发经济暗中助推“药罐生意”
在2023年,全国奶茶店大约50多万家。药店已接近70万家。不仅平均拥有量是美国的三倍,还普遍不赚钱。

到了2024年,国内六大连锁药店,只有“益丰大药房”实现营利双增。此情此景下,为何药店还会疯狂扩张?

其实,十多年前,医院药品实行加成政策,允许医院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一定比例销售,以弥补医疗服务收费低等带来的资金缺口。一般加成比例较高,这使得原本成本低的药品售价大幅提高。比如成本10元的药,若按较高加成比例,可能就会卖到50元。虽然后续政策调整限制加成比例(如规定最高加成15% ),但在此之前药品价格受此影响明显。

彼时的医保支付方式也不完善,导致对药品价格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有限。医院在医保报销的支持下,即使药品价格偏高,患者也有部分费用能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医院对药品价格控制的动力。

这就是被患者们诟病的“以药养医”。

直到2017年,《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取消医院药品加成(原可顺价加成15%),直接削弱医院药房的利润空间。这一政策相当于从医院切出超万亿市场份额,迫使患者转向社会药店购药,为零售端打开增量空间。



之后,医院的药多少钱进就多少钱卖。但医院运营有成本,卖越多亏越多。而此前靠送鸡蛋才有人买药的药店,一下从医药市场分到了蛋糕。

那时的房地产、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投资回报率下降,医药零售因抗周期属性成为资本避险选择。加上国家对社会办医与健康产业给予政策支持,不少创业者决定开个药店。大量资方也嗅到了嗅到了金钱的味道,纷纷开始跑马圈地。

比如高瓴资本就在2017年亲自下场,成立了高济医疗,两年时间并购了万家药店。其2017年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中,药店占比从5%跃升至20%。正所谓坊间流传“卖药的不如卖店的”。

有些药店即便亏损,资不抵债,也能卖个好价钱。因为资本在意的不是药价,而是店头估值。

从医药分离到处方外流,从单体经营到万店连锁,政策的变化不仅改变了药店的生存逻辑,更催生了一个万亿级的健康消费市场。2017-2023年,医药零售行业融资额年均增长25%,其中PE/VC占比超60%。

而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和老龄化加剧,药店行业或许会将进一步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已经上市的连锁品牌,也会不断扩大势能。

药店“上市潮”加速行业洗牌
药店的快速扩张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商业生态系统。

每个玩家经营的主阵地不同,上市情况也各异。较早上市的是深耕云南地区的一心堂,其于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是西南地区龙头企业,截至2024年9月门店数达1.19万家。

次年,老百姓大药房在上交所上市,曾长期位居门店规模第一,截至2024年6月,其门店超1.3万家,覆盖26个省份。

同在2015年,益丰药房上市。截至2024年,其门店突破1.5万家,采用“新开+并购+加盟”模式,2024年计划新增3900家门店。

到了关键节点2017年,大参林在上交所上市,截至2024年9月,其门店达1.65万家,覆盖15个省份,在华南地区优势显着。

2021年,以山东为基础的漱玉平民在深交所上市,聚焦山东市场,截至2024年其门店超8900家。



这些品牌之所以能快速上市,从他们的加盟和并购模式中可见一斑。

像大参林、一心堂等品牌,都通过直营式加盟快速下沉市场。展开来看,大参林要求加盟店与直营店标准化管理,一心堂加盟门店接近5000家,批发业务占比从2019年的2.87%跃升至2023年的22.9%。老百姓大药房提供全程支持,从门店选址、装修到运营管理,给予全方位培训。漱玉平民则支持县域独家代理,避免恶性竞争。

并购也是药房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大参林2016年开启“上市大联盟”,并购内蒙古、河南等地连锁;一心堂2017年整合17宗并购项目,门店数半年净增628家;益丰药房收购上海开心人、新兴药房,进入华东、华北市场;老百姓大药房2017年通过收购新增123家门店,并通过“药简单”平台整合中小连锁,覆盖超9000家联盟门店。

再看他们关于全渠道布局。近年来,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不言而喻。

如今,六大连锁O2O门店覆盖率均超七成,一心堂O2O门店达8833家,占比98.25%。健之佳、益丰药房线上收入增速分别达76.2%、115%,成为增长新引擎。

除此之外,各大药房还在经营私域流量。老百姓大药房通过6600万会员构建私域流量,益丰药房通过APP和小程序提升复购率,降低对平台流量的依赖。

最后,在业态创新与品类升级上,头部品牌也未曾间断。

为了增收,各大药房纷纷拓展多元化服务。比如一心堂试点“药店+彩票”,健之佳发展“药店+便利店”,满足社区健康与便利需求。

而随着老龄化、健康养生、成为大趋势。药店是老年人的“奶茶”药店也从网红店上学到了营销、引流、周边产品。卖利率不到5%的降脂药,不如多卖毛利率超过50%的保健品。

因此,高毛利品类成为药房的发力品之一。漱玉平民、健之佳提升中药、慢病管理等品类占比,大参林则通过自有品牌增强盈利能力。

以上精细化的经营,加上药房平日活动,送些米面粮油纸巾,就是银发群体大联欢。但话说回来,正如开篇荣昌高书记斥责的“遍地是药房”一般,各大药房的单店收入也在下滑。如何“止跌”,还要看各大药房的应对措施了。

药房还是门“好生意”吗?
尽管药店数量持续增长,但这一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换句话说,现在开药店还能赚钱吗?

上文已讲到了,在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疾病患者增多,人民健康意识愈发强烈的当下,人民对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但先从宏观来看,随着医保控费深化,全国统一的药品比价系统上线后,药店需实时同步价格数据,导致药品毛利率平均下降2-3个百分点,直接削减了药店利润。

再看具体的看店环节。现在药店的成本较高,前期投入的租金、装修、人员工资、首批进药、品牌使用费(加盟连锁)等,就是不菲的数目,尤其是各个药店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执业药师。

而2024年,一线城市执业药师年薪已达18-22万元,较三年前上涨了约40%。人力成本已成为药店第二大运营开支,仅次于商品采购成本。

并且,随着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崛起使得线上购药日益普及,给线下药店带来了巨大冲击。2024年数据显示,线上药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7.5%,而实体药店仅增长4.2%。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但即使药房打通线上线下,依旧面临挑战。比如本地生活平台在通过补贴和流量倾斜争夺用户,倒逼药店陷入“低价换订单”循环。笔者在某品牌连锁在美团平台的感冒灵颗粒售价仅为线下门店的32%,但需支付18%的平台佣金。这让药房赚钱的空间被挤压。

更直观的是,药房的同质化竞争加剧。过度密集的药店分布导致恶性价格战,行业平均利润率从2020年的8.2%下降至2024年的5.7%。

面对这些挑战,药房不得不进行深刻变革。

首先即为优化门店网络。各大药店都希望减少“内耗”、降本增效。益丰药房2024年关闭1078家低效门店,聚焦核心区域“500米服务圈”,单店日均销售额提升12%。健之佳则退出非优势市场,2025年计划关闭500家门店,重点布局西南地区。

在数字化工具赋能层面,老百姓大药房投入2亿元升级ERP系统,实现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32天。漱玉平民通过AI智能推荐系统,将客单价从68元提升至85元。各大药房还引入智能药柜、电子处方系统等技术手段,提升运营效率。数据显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药店,人均销售额比传统药店高出25%以上。

除了以上内容,药店还纷纷进行服务转型。从单纯的药品零售向健康管理服务延伸。据统计,2024年已有35%的连锁药店开始提供血压监测、血糖检测、用药咨询等增值服务。




不过,回到最初的话题。健身房远远不能和药店一样风生水起。这主要因为健身房的预付费模式风险极高,也有不少健身房重营销轻运营,导致用户续费困难。加上其本身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竞争加剧,就会容易出现“跑路”的情况。

总之,如若未来荣昌区真能出重拳整治这一现象,拟出台《药房布局规划》,要求新开药店需距现有门店500米以上。同时,将每万人健身场所数量纳入官员考核。或许这一现象会有所改善。

不过,属于药房的课题,还需药房面对。













随便看看